第115章(1 / 4)
小公主两度整理又润色过的游记手稿, 且有解玉、帝王两位读书人先后审读为其把关,几位翰林院大学士拿到手里后自然挑不出别字、错字等问题, 而小公主的行文已属一流,他们再擅自改动的话反而损了小公主独有的灵气。
所以,确认无误,大学士们将这份游记手稿抄录一份再与小公主的真迹同时交给了兴武帝。
兴武帝留下女儿的手稿等着还给女儿,再派人将国子监祭酒以及国子监专管刻印典籍的书库官叫到了御书房。
这两位官员平时被皇上召见的次数不多,收到口谕不免都有些紧张与激动,紧张是因为不知道皇上的用意,激动是可能有了表现的机会。
人来了,兴武帝拿出翰林院抄写的那份手稿,提出他的要求:“朕要麟儿的这套游记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天下, 你们说,该如何做。”
祭酒大人也六十多岁了,是个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清流文臣, 引经据典、教书育人他都擅长, 卖书……
国子监虽然管着刻书的差事, 可国子监刻书以经史子集为主,这种书刻出来是为了给各地官坊、私坊提供正确无误的复刻版本,免得天下学子们读错书,至于国子监的书送到书坊能给朝廷赚多少银子, 朝廷没给他们定具体的目标, 国子监一群读书人,自然也不会将心思放在刻书的进项上,甚至因为国子监的书刻印出来是给皇帝、文武官员以及地方官坊看的,每一本的纸墨用料、排版精美都是上乘,造价高卖价就跟着高, 高到有时候官员们都嫌贵,普通文人百姓宁可去民间私坊买质地差的,也不想买国子监的出书。
老祭酒一下子被兴武帝问愣了,真是的,他还以为皇上要问监生们的学问、有没有可用之材,对如何卖书完全没准备啊。
书库官到底直接领着刻书、卖书乃至核算成本、定价等差事,见祭酒大人被皇上问傻了,皇上犀利的视线又投向了他,书库官顿时顾不得照顾上封的体面了,略加思索片刻,答道:“这套游记以皇上南巡为名,又是公主所著,微臣断定此书一旦出现在官坊,定会引起臣民买书的热潮,皇上根本不用担心游记在民间传阅的速度,而是要考虑国子监的刻印速度能否满足臣民们的需求,以及该给这套游记定什么样的价位,太贵普通百姓可能承担不起,低了又委屈了公主。”
孔圣人名气够大吧,但普通百姓对读孔圣人没兴趣,反倒是听说本朝公主写了一本本朝皇帝南巡的事,认不认字的百姓都会好奇书里讲了什么。
兴武帝会打仗会治国,卖书的门道涉猎却有限,一下子也沉默了。
这时,被属官提醒的祭酒大人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