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1 / 7)
周渔瞧着外资不顺眼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大家觉得周渔是未雨绸缪,不过,也有些人认为过于谨慎。
但合资合同的纪录片一出,这种想法的人就少了——那真是想尽办法坑人啊。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是个外来户,跑到本地人面前,明目张胆的欺负人,谁不生气?
这也是大家那么团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夏国的企业在夏国的地盘让外国人欺负了,那脸要不要了。
去年BJ的二恶烷的事儿一出,又有不同。签合同有陷阱,说真的,那是预设的坑,你谨慎点可以跳开,可往人家头上泼污水,那是真阴险啊,躲都躲不开。
尤其是周渔作报告,逻辑清晰,故事链完整,最重要的是,分析的丝丝入扣,大家对他们是真没什么好脸色。
因此,周渔说两倍入场费,王建连个磕巴都没打,扭头回去就吩咐总公司市场部的人,让他们报价。
BJ这边的收件人是夏方经理董方行,他其实是粤东油脂厂的原厂长, 86年BJ在粤东寻找合作日化厂,原本最合适的粤东日化厂拒绝了,但合资毕竟能带来投资解决就业,粤东就没有放弃这个机会。
几经谈判后,随着BJ对于合作厂的要求逐步降低,粤东省政府就看上了一直不温不火的粤东油脂厂。
粤东油脂厂原先仅仅是对油脂进行预处理,并不生产肥皂香皂。1978年,当时肥皂香皂原材料紧缺的问题刚刚解决,原本肥皂和香皂因为缺少原材料,一直供不应求,呈现出了销量井喷的状态——粤东日化厂产能严重不足,缺口太大了。
为此,粤东油脂厂扩建生产线,转产生产肥皂香皂,不过,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改革开放,各地的名优产品涌入粤东市场,肥皂香皂开始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
而粤东油脂厂成立时间短,无论是技术还是口碑都没有沉淀,所以很快就落败,扩建生产线的贷款需要还,新招收的工人需要养,整体来说,日子过的很一般。
所以,对于能和外资合资,粤东油脂厂并没有拒绝的本钱,两家一拍即合,很快签订了合同。
这一年多,他们可是加班加点的干,就是为了更早投产,取得好效益,但是世界变化太快,合资的时候他知道,日化行业很团结,也知道华美日化是领头羊对外资比较排斥,那会儿他想的是,排斥和存在并不矛盾。
哪里想到,中间出了这么多事,BJ和华美日化几乎是死对头,所以,对于他们的产品是否能进梅树村,他是很担忧的。
因此,这几天他一直在等电话等消息,这天一上班,就听见秘书说:“经理,有您一封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