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穿越历史 >大国日化1981 > 第123章

第123章(1 / 7)

对外贸易司的司长姓赵,这会儿都不知道怎么说这俩外资公司,“我们当时就明确过了,这次合资是由国营工厂跟他们进行合资,他们也听得清清楚楚的,扭头就选了私营工厂。”

  “倒不是华美日化不行,而是太行了,总不能把我们的领头羊给他们吧。这跟我们的设想完全不符,而且我也认为没有必要惯他们的臭毛病,我们是诚心合作,不是让他们挑挑拣拣。”

  常部长倒没有评价,而是问:“他们有没有解释什么原因?”

  原因大致都能猜到,但是这么重要的事情不能以猜来衡量,必须要让他们亲口说出来,落在实处。

  赵司长立刻说:“我们问了,他们倒是给回复了,也很简单,就说是认为华美日化理念更先进一些,更适合合作。”

  这说得冠冕堂皇,没一句实话。

  谁不知道华美日化的优势在哪里,首先是品牌得到了认可,如今夏国日化行业,华美日化是后来者居上,去年在多个类别销量全国第一,成了消费者心中的首选品牌,饶是海市日化和京市日化也得让一让。

  那天开会,日化局的梅若雪作报告还提到这点呢,说是华美日化是通过多品牌战略,在老百姓心里树立了标杆——只有不同的定位,没有不好用的品牌。

  所以现在,华美日化推新品牌大家都很接受,甚至都认为肯定质量不错。

  “这是个良性发展。”梅若雪是这么说的。

  其次自然是他们的渠道,不了解梅树村的人,大多认为梅树村主要是靠开遍全国省会的商场还有无处不在的门市部挣钱,但认真研究过的才会知道,梅树村的营收大头在销售员这块。

  这是周渔当年为了销售华美日化的肥皂而想出来的办法,同时也兼具助人——他们给了三千个名额,每人免费一百块肥皂,只要卖出去了,就可以继续进货,从而让没有收入没有资金没有出路的人们做起生意,改善生活。

  这条线路当时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不少媒体报道过,尤其是那篇《拉着父母的卖皂人》人尽皆知,这两年倒是没有了消息,看似沉寂了,事实上,是周渔有意压下了新闻,她做的更大了。

  因为有良好的晋升路线,第一批的三千人事实上,有不少都开起了自己的门市部,但他们离开了,随时随地都有人补上,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参与过的人已经高达万人。

  周渔在报告这么写着:“我们这个计划依旧进行,在所有的梅树村门市部和商场,都能看到我们的招聘广告。虽然多年来,被骗走了不少肥皂,但我可以这么说,夏国人还是勤劳肯干得多。”

  “他们只要有一点希望,都不会放弃努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