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1 / 4)
周渔走的时候,还叮嘱了王建一声:“薛新成可能会来闹,你注意着点。”
她倒不是关心薛新成,而是各部门都上班了,她实名交上去的举报信,应该被看到了。
——周渔一个在商场上走一步看三步的人,对待逼死原身的薛新成一家,怎么可能放任他们呢。
她清清楚楚记得,薛兰山是怎样通过关系,愣生生将一个两人过错想要全部按插在原身一个人身上,要不是原身据理力争,这事儿就成了原身一个人被开除,薛新成接着当他的大学生。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工作中奉公守法,怎么可能一心为民,怎么可能不为自己的利益行事?
从一号店开业,其实周渔就交代王建,和南河日化的人慢慢接触了。
他们也的确接触到了薛兰山的下属王一,但做业务的人向来溜滑,王一这人就是谈工作行,其他的一概不谈。
所以,接触了也没什么用,转机是南河日化撤柜,南河日化因为连年利润下降,去年开始了改革,车间里按件记工,业务处更是按着销量发工资。
梅树村就是个个体户,不过因为省厅支持日报报道,南河日化也不得不应付一二,就把这个最看不上的业务扔给了边缘人物王一。没想到的是,梅树村开业就卖爆了,王一几乎是天上掉下个金饭碗。
可他没想到,高兴了没两天,薛兰山就让他撤柜。那会儿谁也不知道一号店究竟火多久,王一虽然有些腹诽和心疼,可还是照做了。
结果没想到是,梅树村生意越来越大,他明明牺牲最大,去年十月份业务处调整,薛兰山愣是以他业绩最差为由,给他调出去了。他又没地方去,最终调到了他们的大集体手套厂做业务。这可是一落千丈。
南河日化撤柜后,王建和王一可没断了联系,有一天,王建就跟周渔说:“那个王一,将薛兰山调查的清清楚楚,写了一封举报信,可是不敢交。”
周渔就说:“你让他给我,我来交。”
这封信就到了周渔手里,内容很详实,薛兰山利用职务在采购的时候抬高价格谋取利润。这事儿如果只拿钱,还真不好找证据,毕竟,原材料价格向来是浮动的,需求量又大,一吨高一点低一点很难说清。
可偏偏,薛新成在京市高攀了一个女生,听说家里门第很高,为了讨人家欢心,他给女生买了一辆红星牌小轿车,足足伍万元。
一个业务处处长一个月的工资加奖金不过百八十块,伍万元从哪里来?这不就是证据吗?
周渔拿着这个信,并没有立刻交出去——举报也是要有时机的,薛兰山这会儿正当用,万一有领导替他说话,可能伤不到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