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5 / 8)
个月平均工资也就是40块。一千块等于不吃不喝25个月,两年多才能攒起来。
更何况,1982年的毕业生,很多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家里穷的揭不开瓦,别说吃饱饭,有的连饭都吃不上,靠着乡里乡亲的资助才上的学。
这1000块的诱惑可想而知。
周渔招聘120人。本来王建拿着这个数据,直接跟周渔说:“不可能,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人家毕业就有编制的,咱们这里虽然待遇好,却是民企,人家怎么可能来?前途不一样的。”
周渔说:“的确钱途不一样,你试试看。”
结果,报名信收上来了五百多封。83届毕业生33.5万人,比之这个数据,500多封好似不起眼,但用周渔的恩师马有信的话说:“你这是硬生生的从各大国企单位手中抢走了500人啊,那可是铁饭碗啊,都争不过你们。”
当然,他也没闲着,积极给周渔推荐了好几位爱徒。
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周渔和华美集团,他们太年轻了,周渔今年才20岁,华美集团说的这么大,实际上从卖蘑菇起算,也就是一年。但他们发展的比他知道的任何企业都快。
周渔谢谢他愿意让爱徒来他们的菌菇公司,马有信说的是:“时代不同了,人不能太固执,要跟着潮流走,哪里需要去哪里。这对个人和对社会都是有好处的。”
11月的中旬的时候,一直没联系过周渔的莫家人,找到了周渔,来的是莫大海的女儿,莫芳芳。
周渔那会儿刚刚绕了一圈回到南州,秦月书跟周渔说:“这两天莫芳芳每天都来市中店这边问你什么时候回来,她想见你。”
“我瞧着很憔悴,大概是被她爸爸的事儿影响着。我打听了一下,目前还在停产中,具体怎么处理还没出来。你说这个时候,她不着急莫厂长的事儿,跑来找你干什么?”
秦月书觉得不太好:“总不能让你插手吧。你可别再管他们了。”
周渔点头,“我知道了。先不去店里了,我直接回村吧。”倒不是周渔怕她,而是不想节外生枝。
没想到的是,当然晚上,莫芳芳就找了来。梅树村是有大棚的,从集体种大棚开始,村里的青壮就组成了夜巡队,每晚上巡逻。
这天巡逻,就瞧见一个身影在村口徘徊,巡逻的周福军就叫了一声:“谁在那儿!干啥的!”莫芳芳就自报了家门,“我是周渔的朋友,我来找她!”
都追到大门口了,周渔就算不想搭理,也不能不见,只能穿上衣服往村委去,他们让莫芳芳在村委待着了。
周朵早就知道莫大海的事儿,听了后跟着穿外套,林巧慧今天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