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1 / 8)
周渔故意把声音放大了,在这样热意还未退却的秋夜,大家因为忙碌而昏昏沉沉的脑袋,霎时间就清醒过来。
好消息?!
这个词从耳朵里进入脑海里,让人不得不惊了一下。
周渔在火车上讲的,他们是听进去了也配合了,但总觉得做起来很难,有经验的人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想的太简单了。
而现在,他们刚下火车才不过七个小时,一天都没有过去,周渔居然说有了好消息?
几乎立刻,大家都看了过来,只是因为蒋学在,所以没有人出声。但周渔是能感受到的,那种惊异的审视的目光,与上火车时像也不像。
蒋学也是挺吃惊的,但他还算比较沉稳,问了句:“什么好消息?”
周渔就说:“是这样的,我们的编外人员提前了两天过来,经过这几天的收集整理,目前已经拿到了1700条的外商信息,很多都跟我们省的产品有关系,如果好好利用的话,一定可以促成交易。”
居然这么多?
蒋学立刻问:“怎么这么多?都是什么样子的?我看看!”
周渔就把手头的一张给了蒋学——这会儿他们就在大街上, 1982年的夏国,即便是粤东这样的大城市,也是舍不得多使用灯光的。
宽阔的大道上,离着很远才有一盏幽暗的路灯,这样昏黄暗淡的灯光,根本看不清楚钢笔写下的小字,不过,立刻就有人递上了手电筒,两个手电筒光芒交汇下,那张纸上的字也清晰起来。
上面写着:“照明类:史密斯,美国商人,42岁,白人,182公分左右,性格和善,对夏国很喜欢,乐于交流,第三次来广交会。助理汤姆,第一次来广交会。自营贸易公司,经营范围照明类小商品,本次进货:台灯、壁灯、落地灯。具体数量:台灯20万台……”
“要求:质量好,价格便宜,花色素净,不要夏国元素。备注:希望有好的包装,不需要二次包装。”
然后这条信息后面,还标注了两个字:独家。
这些信息可就太全乎了。
不但有外商的姓名、经营范围、进货种类和数量,甚至连他们的样貌性格和潜在的要求都问出来了。
大家都是经常来广交会的,自然知道,带翻译的外商是很少的,而像是南河这样的贸易团,这次只有14名工作人员。但来的工厂确实数百家,即便他们精通英语,也没有精力去帮着每个工厂进行翻译。
这就导致了,双方的哑巴英语下,大部分只能聊要个什么东西,诸如不要夏国元素,要素净的花样这种,甚至是对包装有要求,是问不出来的。
但这些不重要吗?
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