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7 / 9)
“这款是0021,钢笔尖是特制的,书写特别顺畅,一支六块钱!”
刘庆芬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她没买过,她还以为最多两三块呢。怎么这么贵?
她连忙看向了别处,明智其他的几款其实也挺好看,但显然,价格都不菲,那位阿姨一一问了一遍,最贵的居然要12块钱一根,而她刚开始看上的那支,居然是最便宜的。
刘庆芬的右手一直放在了兜里,这会儿,她捏着里面足足二十三张毛票,发现了一个真相,即便她来了也没用,她根本买不起。
她站在满屋子的购物人群中,只能遗憾地多看了一眼,然后准备扭头离开——她想去钢笔张那里,他是街道上专门修钢笔的,他应该有旧钢笔,自己这点钱说不定能买一根。
至于这里她就不逛了,虽然很好看,虽然很大,虽然很新鲜,但穷人的时间是最值钱的,她不如干活挣钱去。
钢笔柜台的售货员叫做张晓红,她不是梅树村人,是秋桂婶的娘家侄媳妇。
周渔带着梅树村种蘑菇发财后,姻亲都找上了门,想要让亲戚带着一起干,可是,他们签了合同的,种蘑菇这技术不外传,所以,梅树村是一个没帮上。
后来周渔开门市部需要人,老村长就跟她推荐了村里的姻亲:“打仗父子兵,你需要大量靠谱的人,招来的人是一部分,可省城离着这么远,不能全部都是招来的人。亲戚其实最合适的。”
“他们在一开始是最向着你的,有了他们,管理也好管理。等着以后,大家都熟悉起来了,你自然可以根据了解调整岗位。该重用的重用,该培训的培训。只要是公正的,谁也不能有意见。”
周渔觉得这是有道理的,80年代,夏国的家文化还没有被冲击,事实上的确大部分的发家,都是靠着亲朋好友。
周渔一号店的工作人员里,就有十二位是梅树村的姻亲,周渔的要求高,长相顺眼,口齿灵活,最少要小学毕业。
张晓红是里面的佼佼者,她是高中毕业生,没考上大学,又因为是农村户口,没办法招工,一直在家里待业,这次成功应聘到了一号店,她别提有多激动了!
因为她学历高,平日里也爱学习读书,周渔把她分到了文具柜台。分来的时候还说呢:“你是读书人,你要爱惜读书人。”
这会儿,虽然服务着顾客,但她也注意到了一直在默默看着的刘庆芬,从她窘迫的神情就能猜到她是在想什么了——张晓红家里也穷,也是爸妈砸锅卖铁供的,太知道这个表情的意义了。
恰好挑笔的阿姨选完了,她给对方开了单子,就叫了一声:“这位同学?”
刘庆芬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