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4 / 7)
我知道他们肯定告状了。但我觉得,不能本末倒置!”
张翰今是个很喜欢倾听的人,话不多,周渔嘚嘚半天,他才问了一句:“这怎么讲?”
“就是不能因为我干得好限制我,把干得好的拉下来,大家一起不好好干吗?就算是您想激励他们动起来,也得有个目标啊,我愿意当他们的目标!”
饶是张翰今都被她逗笑了,当时挥挥手让周渔回去了,啥也没说。
不过没两天,就给周渔打了电话:“过来办手续吧。”
所以,周渔这次去商务局,就是要更换新的营业执照——她的范围扩大了,日用百货也进了里面,就是烟酒粮食还不行,没有放开呢。
但有了这个范围,周渔的小超市就大体成型了。
拿证的时候,她去张翰今那边逛了一圈,谢谢他,张翰今就递给了她一张昨天的南河日报——原来采访她的那篇文章发出去了。
这篇文章最后经过商讨和几轮修改,并没有采用黎雪的那篇客观描写冲突的文章,反而这事儿隐去了,起的名字也很简单《开门市部的个体户周渔》。
周渔是看过最后的定稿的,所以对内容很熟悉——文章的语言完全是描述性的,根本没有任何的评价,都是在客观的讲述一个被退学的女孩,从养蘑菇开始短短半年的成绩。
当时记者余小芳是这么跟周渔说的:“我们什么都不用说,你出现在南河日报上,是引领什么风气,大家就心知肚明了。”
如今报纸拿在手里,周渔瞧了瞧,不是第一版,而是在第三版,占了整整一个版面,本来是想登她的照片的,不过周渔为了门市部着想,所以建议用了门市部门面照一张。
所以,梅树村蘑菇批发门市部市中店的门面照就这么出现在了南河日报上。
周渔也有个私心——门市部经营范围扩大了,门店也要增加了,他们之前开业,是求着人家给自己东西,其实门类不是特别全,选择范围也很小,如今有了这个招牌,倒是可以来个省内招商会,丰富一下产品。
不过这事儿还得等店员招完了再说,否则他们根本忙不过来。
而这样一篇报道,显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巨大的轰动。
周渔早有想法,所以拜托余小芳给她留下两百份报纸,好当作广告招牌,哪里想到,余小芳给她打电话说已经寄出的时候,还说了一件事,这一期的南河日报直接卖空了:“这是第一次,我们又加印了一次,还是不够,很多人都到报刊上来问询,想要看看写你的文章!”
当然,周渔也收到了新的来信——比上次上南州晚报的时候要多多了,有问她为什么要开门市部的,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