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天家无父子(2 / 9)
,鼓动民心。
并用民心压他。
史笔千秋,谁也不愿留下一个骂名。
皇帝权衡半晌,长长吁了一口气,吩咐刘珍,
“传旨,命裴越为主审,谢礼为陪审,共理李襄一案,着高旭将三年前此案一应档案移交都察院,待李襄病愈,准二人随时出入锦衣卫,提审人犯。”
谢礼闻言面色澎湃,高高举起双臂,长拜而下,“臣领旨,吾皇万岁万万岁。”
刘珍当场研墨拟旨,盖了印玺,着小内使陪同谢礼去内阁并都察院宣旨。
这份圣旨发去内阁后,满朝轰动。
有人喜,有人忧。
喜的是七皇子终于沉冤昭雪,其舅的案子也有望重审,中宫一党重回朝局。
忧的是好不容易夺嫡有望,又被人摁回原处。
过去数十载,怀王蛰伏于暗处,看着恒王将七皇子斗下去,又暗中推波助澜将恒王也给推下台,好不容易熬出头,可惜被王显摆了一道,大好局面一朝倾覆,他如何甘心?
换作数年前,他尚且还能退,眼下退不得了。
有王显这一条命横亘在前,他与七皇子之间便是你死我活。
既然退不得,那就勇往直前。
鹿死谁手,尚且两说。
再说回刘珍这边,送走谢礼后,立即返回御书房,甫一抬眸,却奇怪地发现那位素来镇定的帝王,躬着修长的脊背扶在罗汉床前,要坐不坐,要立不立,好似远归的游人带着几分近乡情怯的忐忑,叫人摸不着头脑。
稍一思忖,刘珍又明悟过来。
七皇子要回来了。
父子生离三年,心里难免有隔阂。
毕竟是打小捧在掌心长大的嫡子,当年有多爱重,离心时的场面便有多惨烈,而今重逢……便有多尴尬。
他深深记得,当年锦衣卫将人带走时,那十五岁的高挑少年,被四名锦衣卫摁在奉天殿前的丹墀跪着,脸色惨白,猩红着一双眸子失望地盯着奉天殿的方向,骄傲到连一滴眼泪也不曾落,一个字也不曾辩驳,如被迫归鞘的宝剑,生生折了一身锋芒。
折辱三年归来,会是何等模样,谁也料不到。
但刘珍极是聪慧,猜到皇帝担心什么,很快上前搀住他,不着痕迹开导,
“陛下,方才后宫传话过来,娘娘喜极而泣,七公主也兴高采烈往宁王府接人去了,待公主将七殿下带回,您一家四口便团聚了。”
一家四口团聚?
皇帝被他说得微一怔愣,过去很长一段时日,他着实只视皇后生的一双儿女为孩子,其余子嗣在他眼里便是臣,他的大位也该由自家的孩子继承,只是后来不知不觉就变了,相濡以沫的亲情终究抵不过一颗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