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一支突如其来的兵马(3 / 6)
位置,也是一个吏部郎中的位置。
按照陛下对三省六部的设置,同处吏部之中,在他的上面只有一位并未定下的吏部尚书,两位吏部侍郎而已。
这是对任何一位参与此次科举的学子来说,梦寐以求的位置!
……
“你在想什么?”徐羡之身后,忽然响起了一个女声。
他猛地惊醒了过来,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吏部的大堂前站了许久,仿佛是在那块写有“正大光明”四字的牌匾面前呆住了。
一回头,就看到了一名身着官服、年约三十的女子。
“你是?”
“我姓桓,是你的同僚。你还没回答我先前的话呢。”
“哦……”徐羡之忙道,“我是在想,刚才见驾即将结束的时候陛下问我的那个问题。她说,在斟酌到底要将举办科考的大权交给吏部还是礼部,就让我先答一个题目,如果让我来举办科考的话,我会如何出题。”
桓黎有些好奇:“你是如何回答的?”
徐羡之:“我……”
他说,这件事兹事体大,他不敢在未做深思熟虑的考量前就给出这个答案,方才匆匆前来面见陛下,他也还没看过其他几科头名的答卷,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怎麽能随便评价人才选举的标准呢?考察官员的时候,也不能有这样的先入为主。
看陛下的反应,应该还是满意他这个答案的。但光只是现在敷衍过去了还不行,得在考察完情况后,给出一个正式的答复。
怎麽说呢,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他总觉得陛下在问话的时候,还抱着一种恶趣味的想法,就是在好奇,一个被题目折磨过的人,会怎麽折磨下一代考生……
不不不不,他怎麽能这样想陛下。
他认真地在身侧擦去了手上已快看不出来的汗,正色答道:“此事,我会在任职一月后回禀陛下的。”
“你还真是办事一板一眼。”
徐羡之的面色一紧。
桓黎哈哈笑道:“你放心,我这是对你的称赞呢。我都听说宣读吏部科第一之前的情况了,你那些同住一地的竞争对手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但要的就是你这样的公事公办,认准死理。日后同朝为官,还请多多指教。”
徐羡之连忙拱手:“当然,多多指教。”
但等桓黎一走,他又顿时愣在了原地。
等一下,他在抵达建康后听了不少传闻,也忽然想起来了这位桓夫人是何许人也。
他……他的公事公办,只是拒绝其他考生不合理的请求,桓夫人的公事公办,却是大义灭亲啊。
吏部的门风,原来一开始就已被陛下定成了这样吗?
那好像——
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