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举措(4 / 6)
大椿忙唯唯地抽了另一条白布,将二姨娘湿淋淋的右脚,包裹了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一家儿女就又齐聚于王氏上房给母亲请安。就连二姨娘也现了身,同大姨娘一道向王氏行了礼,又殷勤地服侍王氏用了简单的早饭。
食不言寝不语,这一顿饭吃得很安静。尽管善桐的眼睛滴溜溜地转,却也一句话都没说。几个男孩儿更是吃得很快,楠哥不过喝了一碗清浆,又掰了个馒头就下了桌。倒是梧哥不慌不忙,尽力吃了一大碗稀粥并两个包子,这才起身告退。
王氏搁了筷子,看了榆哥一眼,见榆哥依然吃得慢条斯理——礼仪倒是无可挑剔,不禁又在心底叹了一口气。
今天学堂年前小考,楠哥是如临大敌,要在上学前再温一温书。梧哥呢胸有成竹,这一番回去估计倒不会再背书了,也就是拾掇拾掇书箱,再亲自准备文房四宝。这是这孩子自从入学以来就养成的习惯。
唯独榆哥,一天到晚的也不知道走什么神,要说笨……也不是笨,昨晚梧哥在东厢呆了半晚上教他读论语,也都磕磕绊绊地读下来了。听大姨娘说,榆哥一点都不像是不懂,就像是不情愿去学。
是啊……这孩子是成天到晚都不说话,从来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这样下去,恐怕也只能说了情托一个童生,也就顶了天了。要想考个秀才,还得再花点力气,再往上什么廪生监生,想都别想……
这心事自从榆哥到京,伴随她已经不止一日,以王氏的心性,自然不可能动辄为此愁眉不展,她又扭过头去,见众人都吃完了,才淡淡地道,“樱娘昨晚歇得还好吧?”
二房幺女杨善樱自从到了杨家村,就因为水土不服闹了肚子,上吐下泻的,竟是连屋门都没有出,因良医怕是疟疾,众人也都不敢前往探视,只有大姨娘因为是生母,自然是责无旁贷自告奋勇,这些时经常过去走动。
听到王氏这么一问,她自然上前说了几句善樱的病情。听得这孩子如今已经接近痊愈,众人都十分高兴。善桐拍手道,“樱娘这一番是吃苦了,待她出来,可要好好补一补身子。”
大姨娘忙道,“这也不是瞎补的,还得看大夫是怎么说的。”如此又说了几句家常,王氏便吩咐善桐,“披上斗篷,咱们给老太太请安去。”
善桐才站起身来,便听得铜环响处——是有人叩响了院门。
王氏等人从京城回来,起身其实要较西北一般居民更早一些,此时天色才曙,屋外行人不多,院门根本还没有开锁。听得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