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 《婚礼与蜜月》(4 / 17)
种调剂……”
的确,如果要历数过去四年和切萨雷的关系,珍妮能说的话并不多。倒不是她对自己的这段关系不满意,只是就如同她所说的,她和切萨雷都不是喜欢营造浪漫场景的那种人,或者说至少不太狂热。就珍妮和他闲聊时分析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们两人在“浪漫场景”这个生态体系上所处的位置有关。
这么说吧,在任何一个社会性群体里,精神需求都是被培养出来的。就拿陈贞前世的生活来说好了,她的父母和祖辈绝对没有“求婚”这个概念,当然,结亲的仪式肯定有,但那是两个家族的事,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农家少女,婚前是互许终身还是素未谋面,男女双方都没有“在决定结婚以前,男人要单独准备一个仪式,向女人征求许可”这个认知。这个认知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筑起来的呢?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年轻人被西方电影耳濡目染,渐渐地才有了只是口头征求意见、上门提亲并不足够的认识。可以说“求婚”这个概念就是被电影营销起来的,而在西方,求婚戒指必须要镶嵌钻石,这实际上也是营销的结果。包括求婚时的场景布置、台词采用,甚至哪怕是约会场景的设置等等的所谓“灵感”,都是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体常年营销深入人心,甚至是深入潜意识之后,才会自然而然在恋爱时被采用、模仿。比如说《西雅图夜未眠》让帝国大厦一下成为了浪漫圣地,《泰坦尼克号》后太多人模仿那个经典姿势拍照,这都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映。
而在这个模型里,观看电影的大众是消费方,表演、制作电影的珍妮和切萨雷那就属于生产方了,用一句中国的经典谚语,“卖油娘子水梳头”,作为生产方,珍妮和切萨雷每年要看多少剧本,里面凝聚了多少浪漫的场景,早已经产生审美疲劳。再者,浪漫场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另一方的虚荣心,譬如说灰姑娘惊艳出场,让舞会所有人为她的美丽所窒息,上前与王子倾城一舞,这对少女们来说简直威力无穷,完全是绝杀的场面,但对珍妮来讲,她不需要王子也能达到这个效果啊,甚至她早就已经厌倦了这种时时刻刻都是目光焦点的感觉。所以对她来说,这种事已经很难让他们感动了,如果有人包下《纽约时报》整版,或者是用帝国大厦的灯火拚字来向她告白,她一定不会觉得感动,说不定心里只会有厌烦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来讲,她和切萨雷倒是蛮合拍的,因为克里斯虽然也和她一样火遍全球,永远都是聚光灯下的焦点,但他显然就很享受这种感觉,更乐意制造这种场面,换句话说就是活得比较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