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4 / 4)
道,毕竟家人都在老家,如果自己真的顶着一点不出,怕是婆娘孩子就要遭罪……
杜河重重叹了口气,用力咬紧牙关:“果然是非分家不可了。”
就是把银钱往水里丢,好歹还能听个响儿呢,这些人俨然是贪心不足,恐怕自家到最后反倒赚不出人来。
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谁知道日后杜海和二老又能做出什么花样儿要钱?着实是个无底洞。
倒不如自己开火,好歹自在!
杜河想了又想,最后道:“稍后我给你二两拿回去,你再从家里凑点,只给四两,说就这些了。他们必然要问起,你也不必怕,只说是我师父年纪大了,师兄们十分巴结,我也要送礼讨好,又有师娘病了,她膝下又添了孙子,我们少不得要随礼,已经十分不够花。原本我还打算跟他们借钱接济,不过到底是亲兄弟要紧,便先紧着三弟,我只得咬牙,再三减省也就是了。”
有杜河这话,王氏就放心了。
左右他们二房再如何出力卖命也讨不来好,且将就着对付过去罢了。三叔是个远近闻名的闲汉,这回又要出去浪荡,谅公婆也不敢对外声张。
小叔孩子都有三个了,自己身强体壮,好手好脚;家中女人也扎得一手好花,卖得好价钱,想必也藏了不少私房,时常偷着买些鲜亮东西,断断没有现在还叫两个哥哥嫂子养活的道理。
原本要十两,等了将近两个月却只得四两,他们必然是不高兴的,可王氏却也不愿再妥协。
相公势必要分家,日后每日柴米油盐就是一笔开支,又有文哥要换上等好学堂,再有笔墨纸砚等都十分昂贵,若说是真用将起来,怕两个孩子的四宝一月没有一两银子也打不住。到时候许多人情往来也不得不细细划算……
不过是闷头不语罢了,又什么难的?她这些年还不都是这么过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这个虽然是架空,不过这个经济人文和饮食方面,我很大程度上是参考的宋代,那个朝代啊……真是足够叫人犯选择障碍,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