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6 / 8)
安慢慢恢复秩序,还没入蜀的朝臣陆续归京。
加固城墙,清理战场,安抚百姓,封赏将士,稳定东西市场……大臣还朝,折子一封接一封送入大明宫,如雪片一般堆满案头。
皇帝李曦远在蜀地,大臣们商议过后,请李昭代为处理朝政。
卢公问九宁的意见。
九宁默许了。
其他事她能帮着出个主意,朝政她真的不想随便插嘴,任何一个决定都将影响深远,她就是个门外汉,贸然插手,受苦的是底层平民。
而且大臣肯定会趁此机会架空她。
她才不要吃力不讨好呢!
李昭以前曾帮李曦代阅奏折,知道该怎么和官吏打交道,现在把所有杂事交给他处理,也算是人尽其才。
多弟担心李昭使坏,道:“万一雍王趁机联合大臣算计您呢?”
九宁一摊手,道:“不要紧,他们手里没兵,也没钱。”
李曦在长安的时候,卢公和其他大臣手中权柄更重,可面对权宦、各地节镇军阀,他们一点法子都没有。李曦身为皇帝,不得不屈辱地受权宦和节镇摆布,毫无自由。
如今局势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只是九宁成了那个控制李曦的人而已。她记得周都督说过,拳头硬才是硬道理,刚入长安时就很不客气地接管了禁卫军,安插了许多亲兵进去,现在长安上上下下都由她的人把守。
国库早就空了,各地节镇私扣赋税,早就不给朝廷献银,蜀地的税赋由她支配,她是钱袋子,所有支出都要经过她的首肯。
所以就算李昭和卢公有异心,也威胁不了她。
他们累死累活处理庶务,她正好轻省点儿。
然而九宁并不能真的清闲下来。
这天,宫人来报,卢公请她去望仙台议事。
九宁以为卢公又要哭穷,不大想去,磨磨蹭蹭到了地方,发现李昭也在。
官员们列队站在书案两边,看她走进来,示意她看书案上堆成小山包的奏折。
这年头还能规规矩矩给朝廷送折子的节镇不多了。
一般来说节镇往长安送折子大多只有两种情况:一,想要吞并其他节镇,像模像样给李曦送一封折子辱骂对手,表示自己师出有名。一般折子送抵京师时双方早就打起来了。二,已经吞并其他节镇了,要求李曦下旨承认自己的地位。
朝廷连长安都管不了,更别提去插手地方上的事。这些折子请示的事情并不需要李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