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心结(10 / 14)
写成小说,卖得非常好。
后来有人投机取巧,干脆找来官府判案的文书,从整个审案的过程到最后的判词、判罚,全部一字不漏照抄下来,也十分畅销。
写书对幕僚们来说不算难,不过他们不明白傅云英的目的。
“民间百姓,尤其是内宅妇人和不识字的人,不通律法,常常被欺瞒勒索。先生们便以几桩常见的案例为素材,将诉讼过程详细写出来,写得越通俗易懂约好。”
幕僚们心思灵活,不必傅云英多解释,只听她说到这里,心中雪亮。
平民大多不识字,不通律法,大多数人还以为告状只要到衙门前击鼓就行。大人是想用市井百姓最喜爱的小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他们学一点基本的律法常识。
这倒是造福于百姓的好事,只是做了短时间之内并不会有什么效果,而且没人会因此感激大人。
吃力不讨好,大人为什么还要去做?
傅云英不必和幕僚解释自己的想法,只需要吩咐下去就行。
她还道:“书写成之后,编成曲子,教会戏班子,让他们四处传唱,尤其是要到各地乡间传唱。所有费用,都记在账上,按老规矩,各有奖赏。”
幕僚们应喏。
可别小瞧戏班子,他们四处漂泊,虽然唱词粗俗不堪,上不得台面,但经他们传唱的歌谣,朗朗上口,内容直接,很快就能传遍大江南北。当年太、祖皇帝也曾利用戏班子传唱自己的事迹,借以收买人心。
……
见过幕僚,陆陆续续处理了一些杂事,乔嘉回来禀报,霍明锦还没回来。
傅云英皱了皱眉。
接下来两天,她都没见到霍明锦。
他不是出府去了,就是正在和属下议事,再要么去大营巡视,总之就是没空来见她。
她不动声色。
这晚,傅云章下衙回来,叫莲壳过来请她过去。
外面是阴天,在刮雪籽,敲在瓦片上,叮叮当当响。柳条狂舞,水潭卷起细小的浪花。
她披了件大绒氅衣,手里揣着个铜手炉,穿过回廊,走进傅云章的院子。
傅云章房里烧了火盆,四面窗户紧闭,唯有通向梢间那一面槅扇开了半边,书房暖融融的。
案前设炉瓶三事,炉内并未焚香块,一瓶腊梅花枝正吐出阵阵淡香。
傅云章坐在书桌前伏案书写,背影如青松。
傅云英走进去,熟门熟路,斟了杯茶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