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1 / 5)
进宝将牛车赶到石桥下, 李子恒一掀袍角, 跳到牛车上:“刚才去哪儿了?我在墙根底下等了半个时辰。“
“我去了一趟杨家。“李绮节道, “阿爷呢?“
“去杨家做什么?“
李子恒接过进宝手里的鞭子,见李绮节没答话,便没多问, 指一指渡口的方向,“阿爷回村去找大伯想办法了。“
“大哥预备怎么办?“
李子恒一鞭子甩在牛背上, 老牛哞哞两声,牛车再度晃动起来:“能怎么办?反正事情不能闹大了, 不然你以后还怎么说亲事?“
李绮节不由莞尔:“我还以为大哥会跟着嫡支那帮儿郎一起打上杨家门呢。“
李子恒翻了个白眼:“我又不是没脑子,其他的事情我拿不定主意, 这事我还是能分得清轻重的,嫡支休想借你的名头闹事!“
兄妹俩在渡口前雇了条小船,坐船回了李家村,李大伯和周氏已经听李乙说了来龙去脉,正在家急得团团转。
周氏一见李绮节, 眼圈便红了:“要不,再让三娘到我娘家去避避风头?“
李大伯叹口气:“两族相斗, 三娘就算躲到天边去,也躲不开,除非咱们家搬得远远的,以后再不回瑶江县。“
乡人安土重迁,动乱打仗的时候都不愿背井离乡,李乙不可能因为害怕李绮节的名声受牵连, 就抛家舍业,搬迁到别处去。
周氏一跺脚,恨恨道:“怎么就摊上这群亲戚了,求他们的时候,他们礼照样收,就是不肯张口,好容易风声平息了,又跳出来添乱!“
李大伯捋着花白胡须,愁眉不展。
一直沉默不语的李乙忽然站起身:“实在没办法,我带着三娘去武昌府,在那边赁间屋子,住上两三年,等风头过去了,再带她回来。“
周氏看向李大伯:“这……这合适吗?“
武昌府和瑶江县倒是离得不算太远,坐船的话,一来一回只需一天的工夫。可李绮节正是十一二岁说亲事的年纪,再过两三年,等她从武昌府回来,县里正当年纪的好儿郎早被挑光了。在武昌府那边替她寻亲事呢,又人生地不熟的,不知道人家的深浅底细,而且李家人口少,断不会把女儿家外嫁。
远嫁的小娘子,碍于规矩,常有几十年不回娘家的,出嫁就等于生离。李绮节虽然不是周氏亲生的,但在周氏眼里,侄女儿就和自己的女儿一样,她舍不得让李绮节吃那份骨肉分离的苦头。
“何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