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执明卷三(3 / 5)
在不该出现的地点抱着不该有的欲望的盗墓贼们,往死里整!
鲜明的色彩后面,顿时渗出刺人脊骨的冰凉。
往前是唯一的路,墓下一处重重,现下也只是胡乱猜测出大概。若凭着武力乱闯,绝对是既没风度又没技术。
不幸的是眼前苍怀大有强力突破石墙的架势。
见一伙人热火朝天一身干劲,丹青不屑地撇撇嘴,等着穆沙罗阻止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穆沙罗不会强行突破这墓门。
毕竟暴力突破于墓室这个特殊的位置,并非良策。
这里是葬者的归息之所,不是磨炼人武功技法和心里素质的地方。墓主人从未想过要让人进来,也从未想过要让进来的人出去。
——所谓的出路,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土墓葬礼仪自商汉开始中原地区开始盛行并在野史记载。古代皇族贵戚无一不或多或少地巴望这长生不老,颜权永驻。若非得一死,那也要葬于藏风纳水的天灵之地。于殉葬物品更是从金玉青铜到奇花异兽,更有甚者如九五之尊利用妻儿女系陪葬。葬礼规模大操大办行踪却悄然无息。贵族从中年开始便寻找民间方士专门指点选址开凿,再配合一班绝对秘密的凿墓师制定墓葬规模走向和防盗机关,故所成的陵寝内藏便天下奇物不说,连棺椁也精工制造详细划分等级——《礼记?檀弓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天子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就是说天子驾崩后,除有贴身的内棺外,外面还套有四重外棺,且外三重必以椴木制成,其他以此为标准按官职档次递减,而像之前那种寒酸白石棺真是少之又少又不符合规模)棺木彩绘制作好后,加以特制的防腐药剂。总之一切的一切为的就是所谓“人或固有一死,只愿羽化登仙”这样遥远而不切实际的想法。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徳归厚矣。”而“万千红尘,逝者为大”的理论基础保留至今,后代对于长者及其祖先的安宁更是费劲心思变着花样保护。对于一波又一波的将先人陵寝开了填填了又开打扰先人安眠的贼人,后辈们自然是恨之入骨——其实主要是因为这些人道德上有欠教育。地下工作者们将“贼不走空”四字奉若圣职,发扬光大。能搬的搬顺手的就顺手,一铲子下去挖到个空陵寝赶了晚车的后辈们只好连棺材板子都拆了抗走,再晚点的,连尸体也给扒拉出来,于是古尸地下交易就是这么兴起的。
结合以上言论,造墓的第二重大戏自然是看防盗。
有先辈掘山掏崖或截流置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