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5w营养液加更)(14 / 16)
太子一个人想出来的?
曹寅看了胤礽一眼。
胤礽对曹寅歪头眨眼。
曹寅:“……”嗯。不适消失。我家小太子真是太可爱了!聪明不好吗?太子就该这么聪明!
曹寅没想错,这些内容确实都是胤礽制定,康熙审核。
举办这个官学的原因,胤礽说了很多,但有一点他深藏心中,无论是康熙还是胤禔都不知道。
八旗糜烂?官员再培训?这些都不是真正原因。
胤礽用许多深层次的原因,掩盖住“举办官学”这件事本身才是他的目的。
入学的人是谁没关系,胤礽要做的事,只是在北京城办一座新式学校而已。
如果他说要办一座新式学校,一定会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即使康熙在他的影响下行事越来越激进,也绝对不会支持他。
所以胤礽挑起满汉矛盾,利用八旗对汉人本能的不信任,以及顽固八旗勋贵对康熙推广汉学的厌恶,让“新式学校”的出现顺理成章。
满蒙八旗没有太多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学问。他们反对汉学,自己又不知道该教导子弟们什么学问。
胤礽给他们一个与现在汉学书院、科举截然不同的成熟教育体系,他们就会将其作为反对传统汉学的武器,主动为胤礽冲锋陷阵。
新式官学之事是胤礽两世记忆全部恢复之后,第一次主动在朝堂上主动出击。
为了谋划这件事,他都快每日睡十五个小时以上,变成真正的小懒猫。
待京中八旗青年子弟全部联合起来上奏,接下来的工作就落在了康熙身上。
胤礽很好奇,他这辈子的阿玛能把新式官学办成什么样子,能不能培养出只忠诚于皇帝的务实人才。
胤礽也好奇,汉臣们得知这个新式官学之后,会有如何举措。
胤礽不担心只给八旗举办官学,会让汉人们落后。
俗语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大部分读书人读书都是为了做官。所以朝廷需要什么科举需要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比如明朝中后期,科举逐渐变成八股取士。文人们便逐渐迂腐,只懂得做八股文章。
所以只要八旗官学办起来,务实的新学问和西学在朝中盛行,汉人的读书人们一定会绞尽脑汁自学,学得比官学里的那些八旗子弟们更好。
当他们开始学习这些新学问,就知道新学问有多重要。意识到重要性后,有识之士定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