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1 / 11)
俗话说,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向来打仗,粮草是重中之重。
以往粮草要从中原甚至南方等地调遣,一路长途跋涉,运输十分艰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今年,北疆丰收了,产出不错。大家扒拉扒拉算盘,哎哟,居然自己就可以负担大部分粮草,剩下的,朝堂的负担就会减少许多。
然而他们当然不会耿直的就问朝廷要刚刚够的粮草。
万一呢?
谁都知道,这时候是要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还好北疆作物丰收的情况只有皇帝陛下一人知道,所以就地还钱的过程十分容易。一干武将只要梗着脖子吵就成,反正心里没负担。最后商议来商议去,朝廷答应的粮草数量是上报的七成。
边疆将士其实很满意,但表面上还是要闹闹,最后在皇帝的调停之下,才心满意足的表示接受。
往年大概也是这么个水准,谁也没有怀疑什么。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这粮草就算再怎么安排是,最后到达边疆的,有上报的五成算是正常,有上报的六成就是监管给力。鉴于这次带兵打仗的是德王,能平安到达边疆的应该有六成。
其他的空缺,边疆屯田补一点,以战养战补一点。
每次打仗后都有人弹劾将领残暴,抢劫屠杀平民,但谁都知道,这是对鞑靼战争不可避免的事。
就像是鞑靼打晖朝,也会这样做。
因为对于这种战争,与对内战争完全不同。双方都对对方仇恨很深,说是全民皆兵都不为过。
说白了,战争就是悲哀。
以前鞑靼是制造悲哀的人,现在终于换到大晖主动出击了。
因战争降临,朝中因太子遇袭的争吵终于消停了些,朝中一切大事都以对鞑靼战争为重。
反对战争的人也不少,求和之声更是此起彼伏。但在皇帝铁了心要打仗的前提下,这些声音都是不需理会。
他们也不敢蹦跶的太欢。刚出了太子遇袭之事,所有人都在声讨私通鞑靼之人,现在求和声音喊的太高,被人误会了怎么办?
不过还真的有不怕死的人在那里瞎逼逼,说太子前脚遇袭,后脚德王就要出兵。谁知道这是不是德王自导自演,为的就是想带兵去草原打仗,好又立军功呢。
这人说话也不走心,以为在酒楼包个雅间就传不出去,一喝醉就胡言乱语。
金刀卫是摆设吗?
第二天折子就呈到了皇帝陛下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