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与女郎议政(3 / 4)
尹倒是位有担当的官员。
他这样的态度,值得报以更大的尊重。沈韶光认真地道: “去岁天旱,免除春税后,京畿民心安定不少。”送鱼来的曲大郎就曾说过这一点。
“后面的虑囚平狱、宫里减膳食蔬、放出宫女,与这谣言凶谶目的相反,方法却相似——打的是平定民心的‘舆论战’。”沈韶光挑眉,“不知去岁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谣言?”
林晏点头。
这就更坐实了流言是有心人操控的事,“其实除了这反向舆论战,不知朝中诸公想没想过,将‘谶语’之事,公之于众,解释各种异像,而不是以一种‘吉谶’,掩盖对抗另一种‘凶谶’。”
林晏思索片刻,神情也越发庄重严肃起来,“愿闻其详。”
沈韶光始终带着她后世的影子,简要地说,她的观点就是科学破除迷信,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辟谣机制。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有使民众知之了,方不会再受这些无稽谣言的困扰。”沈韶光最后给自己找了个理论依据。
林晏注视着沈绍光,从汉魏两晋始,大多数儒者便都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派,认为“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①,民众但听号令而行即可,却无需使其知号令之用意。林晏第一次在书院听明诚先生讲到中间断开的这种句读时,颇有震耳发聩之感,没想到会再从一个小娘子口中听到。
沈韶光反倒笑了,轻叹一口气:“儿是有些想当然了,这不是十年八载,甚至一朝一世可成功的,恐怕——”沈韶光抿抿嘴,没再继续说。刚才光图自己说得高兴,民智的开启,是个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且如今的社会环境并不允许。
林晏想了想,正色道:“若不做,恐永无‘使知之’的一日。我们只做自己能做的便好,后面的,自然有后来人做。”
沈韶光竟然有点感动,知道世故而不世故,明白艰难而不畏艰难,“少尹还真是入世的儒家弟子。”
说完,沈韶光才想起两人之间“儒家弟子”的梗来,还有他那句余韵悠悠的“不为,又怎么知道不可?”
沈韶光清清嗓子,低头,想找个杯盏吃茶遮掩一下,却又没有杯盏。
林晏轻笑起来。
怕她恼了,林晏又主动说回流言的事。
与女郎,与自己心仪的女郎谈论政事实在是个太新奇的体验,林晏生出些自豪来,这便是我的阿荠啊,聪敏明慧又慎重踏实,秉承大义而不拘小节,擅割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