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后续(2 / 5)
或专攻一经,或通读几经,为的,也就是混一碗饭吃。大多数人,其实没有那么太坚定的立场的。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在哪里都挺适用的,读书为什么?不就是一个“货卖帝王家”么?皇帝批儒家,关咱们什么事儿啊?只要不妨碍大家混日子,爱谁谁呗。
六经,在儒家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不能说儒家拿它们当教科书,他们就挂在儒家名下了。你是读书人啊,不是强盗啊,怎么能抢人家的书呢?侵权盗版,好不要脸!
这些话,经过各种渠道一放出来。颇有些人恍然大悟:这不是针对咱们的,咱们搀和什么呀?皇帝又没说不用咱们。
其实,大家不群起而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悄悄流传的一些关于当日那场辩论的只言片语和刘彻的态度——韩嫣当时说的某些话,其实很诛心,反驳他,很容易被当成是支持无视皇帝讨好藩王。韩嫣有着上林救驾之功,一时算是忠得不能再忠的忠臣,他的这种关于忠的言论一说出来,怎么着大家也得掂量一下,实在不好开口反驳泼脏水。
表面不动,暗地里,却也人心惶惶。毕竟那诛心的言论,如果有心牵连的话,也是了不得的大事。
就在部分人憋足了劲儿,以为要打一场硬仗的时候,韩嫣又偃旗息鼓,跑回上林练兵了。那些话,竟像不是他说的似的。朝会上,哪怕是吵得再激烈,他也装聋作哑——引起大家关于学说的讨论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再搀和,就没意思了——怎么也不开口。
韩嫣不开口,不代表别人不开口。一时之间两家吵得很是热闹,韩嫣叹气——让你们分析一下人与学说运用的关系,不是让你们分两派互相攻击啊,弄来弄去,又变成攻击对方学说的缺点来了。好在这回大家不再说自己的学说是完美的了,改成说对方的学说是不完美的了。
刘彻倒是高兴:两家打起来了,拼命讨好他,他乐得坐收渔人之利。儒家不讲什么“不听我的你就是昏君”了,开始拼命引经据典,给他刷金粉。黄老也不说什么要皇帝“重拱而治”了,开始拼命鼓动皇帝有作为,下手压压一群烦人的儒生。大家互相挑对方的毛病,也就没功夫挑皇帝的毛病了,刘彻乐得清闲。另一个好处就是——刘彻和韩嫣挑不到的某一学说的毛病,也被对方给挑了出来,省了他们不少麻烦——某一学说万世适合不可更改的说法已是摇摇欲坠。
————————————————————————————————
建元元年六月,丞相卫绾、御史大夫直不疑被免,理由就是太“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