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公道怎么讨(7 / 8)
就别怪他了。
简单归结起来,也就是两句话:赔钱交人,你好我好大家好。顽固不化,管杀不管埋!
想死还是想活,自己掂量着办。
这是恐吓,赤裸裸的恐吓!
玺书送出前,特地将内容透露给了朵颜三卫大小头领。
头领们很满意,对于天子授官给怯烈帖木儿等抢劫犯不再提出异议。
从怯烈帖木儿那里才能挖出多少油水?顶多把被抢走的牛羊再要回来。找鞑靼要求赔偿就不同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鬼力赤再穷,也是可汗级别,大帐里绝对有不少好东西。
朵颜三卫不闹腾了,主动返回驻地,秣马厉兵,一天磨刀三遍。
鞑靼答应条件很好,不答应更好。直接抄刀子去抢,油水才更多。
如果皇位上还是朱允炆,朵颜三卫绝对不会生出这样的想法。换成朱棣,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游牧民族敬奉甚至迷信强者。
在这些蒙古壮汉眼中,朱棣是最强的,只要是朱棣麾下的军队,绝对是战无不胜!
至此,孟清和设计并着手实施的计划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
他只想将朵颜三卫的目光从草场上引开,然后再提出开互市,以利益捆绑住他们。
有了永乐帝,高阳郡王和沈瑄的擦手,预期中一定范围内的边境摩擦,很可能会演变为一场大战。
边军积攒下的火气需要发泄口,朵颜三卫失去的财产也需要找补。永乐帝更可借机将朝中的矛盾转嫁出去。
马上就要和鞑靼打起来了,立皇太子和迁都再不是满朝文武关注的重点。
武官不论,就算是喜欢在朝堂上喷口水顺便群殴的文官,面对外敌也能暂时拧成一股绳。
孟清和又一次见识到了永乐帝的厉害,也刷新了对朝中文臣的认识。
偶尔不着调,喜欢找人掐架,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上疏弹劾,但在大事上却不会拎不清,遇到外敌更是不会低头。
这就是大明的风骨,民族的气节。
孟清和曾一度看不上朝中的文臣,尤其是真实经历过靖难,见识过建文时期的朝臣之后。即使嘴上不承认,心中也不免产生一些想法。
但是,随着阅历的加深,他的这种想法却不断被打破。
深吸一口气,这就是大明。
矛盾,却又让人敬佩的历史朝代。
现如今,孟清和关心的是,如果真和鞑靼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