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打不下的济南三(6 / 8)
力不足,强攻不下,只能撤退。
自此,德州彻底落入了燕王手中。
历史上,盛庸本该在燕军撤退时收复德州,不想孟清和横插一脚,燕王趁机收拢民心,又有安陆侯吴杰把守,凭借盛庸手头的兵力,收复德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便如此,守住济南,迫使燕王撤兵也是大功一件。
南京的建文帝总算听到了一个好消息,第一反应不是下令嘉奖,而是再三确认战报的真实性。
朱允炆实在是被李景隆坑怕了,被耍过一次,坚决不能被耍第二次。
好在铁铉和盛庸都不是李景隆,战报和奏疏上写得清楚明白,实事求是。在德州一事上也未做任何的隐瞒,建文帝安心之余又不免皱眉,太实诚了些。
燕王收拢民心很成功,需要战报上写一次,奏疏上再强调?当真是给人添堵。
转念一想,实诚点总比偷奸耍滑要好。
封赏的旨意很快拟定,盛庸被封为历城侯,麾下军官也各有赏赐。铁铉的封赏却迟迟未下。建文帝本欲擢铁铉为兵部尚书,圣旨拟好,章都盖了,未等发下,兵科和户科学给事中突然上疏弹劾铁铉有生活作风问题,并有贪污嫌疑。
言官的职责就是讽谏上谕,纠察百官。
弹劾某个官员,有切实证据更好,没有证据也问题不大。“据说”二字本就是为捕风捉影准备的。
“臣闻,铁铉早年行为不端,祸害乡里,其言行令人发指……”
近期,朝中御史正掀起弹劾李景隆风潮。黄子澄虽是白身,仍频繁被建文帝召见,面圣时直接跪倒在地,大哭道:“李景隆有二心,不杀了他,无以谢宗社,对不起战死的将士!”
御史练子宁多次上疏,请求皇帝下旨收回曹国公的爵位,立斩不赦。
杀还是不杀?建文帝很是犹豫。
以李景隆在战场上的表现,足够死上一百次。可他到底是自己的表亲,前任曹国公还是太祖高皇帝义子。杀了他,有违建文帝一贯的仁厚形象。况且,下旨将他从战场上召回,就是为了掩盖主帅临阵脱逃的丑闻,如今山东的战场刚有点起色,适合翻旧账吗?
最终,建文帝驳回了御史的上疏,也没理会黄子澄的痛哭。他甚至怀疑,黄子澄如此迫切想要李景隆的命,是否是为了脱罪?毕竟,当初举荐李景隆的是他,帮助隐瞒战报的也是他。
想到这里,建文帝落在黄子澄身上的目光变得有几分不善。因为黄子澄花言巧语为李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