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7 / 8)
”,不少人都觉得这小师弟很棒很贴心。
王雱也借机了解了全套春闱流程。
马上要放假了,这日下午他被苏轼他们拉去藏书楼看书,准备借上几本好书回去消磨假期。
王雱看着去年被自己整理过书架现在又多了不少乱放的书,找了个借口和苏轼他们分开找书,顺便一行一行地把被人随手乱扔的书放回它该在的地方。
王雱刚整理完两面绕回接近门口的地方,忽见两个中年男子走入了藏书楼,都作文士打扮,一身儒袍,头戴软幞头。
两人不是并肩而行,其中一人在前,另一人落后两步,显见是身份上有差别。
为首那人面庞英朗,面色偏白,身体显然有些孱弱,仿佛刚刚病愈不久;另一人长得并不算俊美,气度却很不凡,立在为首那人身边并不显逊色。
王雱麻溜地朝两人行礼:“两位先生好。”他年纪还小,声音犹带着少年人的青稚,清脆又明朗,叫人生不出半分恶感。
为首的文士给王雱回了礼,问:“你应当是监生吧?怎地在此整理?”
王雱顺势报上了姓名,然后辩驳:“不是在整理,找书时顺手摆正一些书罢了。”
苏轼几人听到动静折返过来,正巧听到了王雱的话。见是两个生面孔,又生得颇有威仪,苏轼几人上前见礼,毫不留情地拆穿王雱嘴硬的话:“他就是见不得有人把东西弄乱。”
宋佑国也拆王雱台:“对的,上回我们去学田插秧,他来来回回换了几块田,最后选了师朴那块,就因为师朴愿意配合他插整齐些。”
王雱反驳:“整齐一点有什么不好?”
中年文士奇道:“你们还去插秧?”
苏轼道:“那是自然,若不是京师一带不缺夫子,我们指不定还得去蒙学上课,我们在眉山时就是这样的!”
中年文士似乎对国子监的事很感兴趣,与王雱几人聊了挺久才离去。
苏轼等他们走远了,才发现自己还不晓得这两看起来很不简单的人是谁呢。
王雱心中虽有猜测,却没告诉苏轼他们,只道:“他们没说。”
苏轼几人瞪着他。
敢情他都不晓得人家是谁就和人家聊起来了?
王雱道:“今儿又不是会客的日子,他们能进来肯定不是普通人物,既然他们不想说,我们又何必问。”
听王雱这么一说,其他人也觉得对。反正他们也没说什么不该说的,不管那两人是谁都影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