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3 / 6)
可是,林永裳再能干,那也不是神仙。
扬州城里,有豪富的盐商,有悠久的世家,有闲散的宗室,还有帮派清流,各色人种,无比复杂。
林永裳来了淮扬大半年,盐商被他弄到帝都去了,世家被他打压了名望,宗室则托明湛的福,也去了帝都,何况林永裳每日还有淮扬政务以及盐课改制的事要处理。
淮扬能有现在这个成色,林永裳已相当不简单。
但是,要知道,世上还有一类人,虽无甚本事,闹事儿却多自他们起。
不为别的,嘴皮子俐落,笔竿子也俐落。
文人有文人的风骨,有文人的道理。
可是,文人并不是政治家。
甚至,在有许多地方,文人对于政治的理解在一种很浮浅而片面的层次上。
术业有专攻。
文人在政治上完全不能与政治家相媲美,但是许多时候,文人还非常愿意对于政治发表一些看法。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可是,这次,他们的时机没有选对。
扬州城墙不结实,这能怨人家林永裳吗?人家是才上任哪。
那么也有人说了,你既然在其位,焉何不谋其政呢?
鞑靼人打来了,你才想起城墙不结实,早一点儿你干什么了?这要万一扬州城有什么危险,都是你林总督的过错啊,啥啥的。
反正林永裳当时看了,直接把第二期的万里报刊拍在桌子上,直接派了官兵把这一群编报的人抓了起来。林永裳也没怎么着他们,一人十鞭子,全都放去跟着民工一道修城墙去。
想反抗,不服?
好啊,你跟边儿上的守卫讲理去吧!
林永裳冷笑,“让本官瞧一瞧,你们修城墙的本事比不比得上嘴皮子的本事吧!”
林永裳此举触怒了淮扬城的学术界人士,这个时候,能擅自出报刊来讽刺政府的,不是刺头儿,就是有靠山的。
譬如,钱家的孙辈,钱庭芳。再譬如,徐家的公子,徐盈玉的堂弟徐秉臣。
家里人也不能看着孩子来做劳役啊,又纷纷找门子与林永裳赔礼道歉,说好话走后门儿。林永裳哪里有见他们的空闲,一概不听,接着做苦役去吧。
可是,让所有人都没料到的是,接下来,发生了一件让林永裳暴怒的事。
也是由此事,让林永裳在史上留下了酷厉的名声。
说话以前,林永裳借着夏秋之机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