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 / 4)
好。”皇帝又一点头,“近来朕想了一想,还有一事,二位给出个主意。”
两人微微躬身静听,皇帝道:“朕做这番假,是为了把阿妤从中摘出去,当然无论如何也不会给佳瑜夫人后位。但窦家如若真至此地步,只怕在朝中的势力也超乎你我所知,若是如此,这后位空着、又让文武百官觉得阿妤坐不上去,窦家定要煽动众人上本荐佳瑜夫人上位。群臣上本之事素来可大可小,如若当真太大,朕未必能一直顶得住。”
二人对此俱是了然,沉了一沉,沈晔道:“不知陛下何意?”
“二位可能想一想,还有何人能再在其中搅一把浑水、将这事再拖上一拖?”皇帝一喟,“如今论及后位,朝中重臣想到的不是佳瑜夫人就是阿妤,顶多再加个娴妃。思绪分明的事,要出结果太容易。”
沈晔眉心一跳,又静默须臾,缓缓道:“所以陛下想再找可信又有些分量的人,提些旁的宫嫔出来,彻底把立后之事挑起来大议一番,一时便不急于收场了?”
“是。”皇帝点头,又无奈道,“左思右想……好像也没什么合适的人了。”
确是难以想到。朝中高官不少,可其中泰半自家有女儿在后宫为妃,如若借他们的手闹起来,假戏最后难免真做。一旦觉得有点希望推自家女儿为后,只怕谁都会争上一把。到时候不过为拖延时间而做的安排成了满朝文武的针锋相对,他简直就成了实实在在的昏君了。
可若不借朝臣……还有谁能来搅这浑水?
一时俱是无话,各自琢磨着自己所了解的势力,想从中挑出一个合适的来帮这忙。
久久无果,忽而听得徐幽试着一唤:“陛下……”
几人沉思中回神两分,一并望过去。徐幽躬身一揖,斟酌道:“臣有个想法……不知妥否。”
皇帝一怔,遂道:“妥与不妥,都先说来听听。”
徐幽又深深一揖,平缓地说了一句话:“陛下,朝臣一时想不出,可您还有宗亲呢。您的叔伯、您的姑姑们,必是站在您这一边的。”
立时便均面有喜色。怎的就把这一方不小的势力忘了?宗亲对朝臣,刚好合适。
说起来,目下的宗亲们较之从前特殊些。因着太上太皇后来专宠太皇太后一人,六子四女中,有两子两女是太皇太后亲生,另外四子中,亦有两子因生母早逝过继给了太皇太后。
数算起来,除了当初的皇三子因为某些旧怨一直记恨太皇太后、在次子元沂——也就是先帝继位后甚至意图